通知公告More > |
新闻活动More > |
近日,暨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志华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免疫突触(IS)的结构、分子机制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为理解免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及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 免疫突触是免疫细胞间以及免疫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直接相互作用和分泌性交叉对话的基本结构框架,其功能失调被认为是多种疾病中免疫逃逸或炎症反应的关键潜在原因,涉及肿瘤、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多个领域。 该综述阐述了什么? 该综迷详细阐述了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s)和巨噬细胞之间免疫突触的突触前和突触后结构。 免疫突触的形成具有三阶段性,包括起始、效应和终止阶段。在起始阶段,效应细胞与潜在靶细胞通过黏附受体结合;效应阶段涉及细胞的分子和细胞重排;终止阶段则以效应细胞与死亡靶细胞分离为特征。不同细胞的免疫突触表现 以T细胞为例,当遇到呈递兼容肽 - MHC 复合物的抗原呈递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