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医成果要报 | 免疫突触研究新突破:为肿瘤等疾病治疗开辟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03发布单位:医学部/党委医学工作部

近日,暨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志华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免疫突触(IS)的结构、分子机制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为理解免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及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

        免疫突触是免疫细胞间以及免疫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直接相互作用和分泌性交叉对话的基本结构框架,其功能失调被认为是多种疾病中免疫逃逸或炎症反应的关键潜在原因,涉及肿瘤、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多个领域。

       该综述阐述了什么?

        该综迷详细阐述了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s)和巨噬细胞之间免疫突触的突触前和突触后结构。

        免疫突触的形成具有三阶段性,包括起始、效应和终止阶段。在起始阶段,效应细胞与潜在靶细胞通过黏附受体结合;效应阶段涉及细胞的分子和细胞重排;终止阶段则以效应细胞与死亡靶细胞分离为特征。

不同细胞的免疫突触表现

        以T细胞为例,当遇到呈递兼容肽 - MHC 复合物的抗原呈递细胞时,T细胞会停止移动并定向形成免疫突触,其分子组织呈现三层同心的 “靶心” 结构。

        而NK细胞的免疫突触则分为激活型和抑制型,分别在识别异常细胞和正常细胞时发挥作用。

免疫突触的影响因素

        此外,免疫突触的形成和分解受多种信号机制和通路调控,包括细胞骨架重塑、膜重塑、整合素信号传导和力传导等。例如,细胞骨架的重排是T细胞受体信号触发的初始现象之一,对免疫突触的形成至关重要。

免疫突触的功能

        在健康状态下,免疫突触在免疫监视、免疫防御和免疫调节等免疫系统基本功能中扮演关键角色。它能帮助机体检测和清除肿瘤细胞等非自身成分,协助构建防御系统抵御外部病原体入侵,还能通过接触依赖调节和分泌调节两种机制调控免疫活动,维持机体稳态。

        然而,免疫突触的稳态失衡是多种疾病发病的基础。在肿瘤中,癌细胞通过多种方式破坏或削弱免疫突触以逃避免疫监视,如降低细胞骨架、增加膜流动性使细胞软化等。在感染性疾病中,病原体常以免疫突触为目标,操纵宿主免疫反应,如干扰抗原呈递等。

        此外,免疫突触功能异常还与非感染性炎症、神经退行性疾病、自身免疫疾病等相关。

针对免疫突触的治疗现状

        基于对免疫突触的深入理解,研究人员探索了针对免疫突触的治疗策略。在靶向免疫突触形成方面,可通过调节细胞骨架重塑、膜重塑、力信号传导以及整合素和黏附信号传导等途径实现。例如,来那度胺可增加NK细胞和T细胞皮质肌动蛋白的周期性,促进免疫突触形成。

        在靶向免疫突触结构方面,双特异性衔接器(如 BiTEs、TriTEs 等)和嵌合抗原受体(CAR)疗法展现出潜力。BiTEs 能架起肿瘤细胞和T细胞之间的桥梁,促进结合并增强T细胞的细胞毒性;CAR疗法则通过对免疫细胞进行基因工程改造,使其表达特定的细胞表面受体,发挥抗肿瘤作用。

        

        目前,已有多项基于免疫突触调控的疗法进入临床 trials。例如,双特异性 T细胞衔接器 Blinatumomab 在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疗效;CAR-T细胞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突触有望成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靶点,为多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未来,利用时空组学方法分析免疫突触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和关键干预靶点,以及基于对免疫突触结构的 深入理解开发新的免疫疗法将是研究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