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医成果要报 | 免疫突触研究新突破:为肿瘤等疾病治疗开辟新路...

近日,暨南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和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尹芝南教授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志华教授团队在《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上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系统梳理了免疫突触(IS)的结构、分子机制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为理解免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及相关疾病治疗提供了全新视角。 免疫突触是免疫细胞间以及免疫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直接相互作用和分泌性交叉对话的基本结构框架,其功能失调被认为是多种疾病中免疫逃逸或炎症反应的关键潜在原因,涉及肿瘤、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多个领域。 该综述阐述了什么? 该综迷详细阐述了T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DCs)和巨噬细胞之间免疫突触的突触前和突触后结构。 免疫突触的形成具有三阶段性,包括起始、效应和终止阶段。在起始阶段,效应细胞与潜在靶细胞通过黏附受体结合;效应阶段涉及细胞的分子和细胞重排;终止阶段则以效应细胞与死亡靶细胞分离为特征。不同细胞的免疫突触表现 以T细胞为例,当遇到呈递兼容肽 - MHC 复合物的抗原呈递细胞

2025-09-03
  • 暨医成果要报 I SCIE收录论文情况(2025年6月) 2025-07-19

    2025年6月,SCIE数据库共收录医学部各单位发表的论文总数为146篇(另有提前在线发布论文31篇,不计入本月发文情况),其中中科院1区39篇,2区46篇,3区42篇,4区18篇,1篇论文暂无分区)。第一或通讯作者的论文112篇,其中Article或Review108篇,影响因子≥10的论文15篇。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Article是第三临床医学院/ 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黄煜为第一作者,尹芝南、林雪嘉为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CANCER的论文《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reveals the reprogramming of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MASH to HCC》,2024年期刊影响因子为27.7,所属ESI学科为MOLECULAR BIOLOGY GENETICS。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Review是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梅青松为通讯作者发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的论文《Bio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for dy

  • 暨医成果要报|林雪嘉、尹芝南和李振华教授等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 2025-09-03

    近日,暨南大学林雪嘉、尹芝南和李振华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Molecular Cancer(一区Top,IF=33.9)上发表题为“Single-cell transcriptome reveals the reprogramming of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from MASH to HCC”的研究论文(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2153197/)。该研究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技术全景解析MASH向HCC恶变过程中肝脏免疫微环境的重编程,并阐明载脂蛋白E(ApoE)这一关键分子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的机制,为防治MASH相关肝癌提供潜在靶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现称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已成为慢性肝病的主要原因,影响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其中约20%的病例会发展为更严重的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炎(MASH),并进一步进展为肝硬化乃至肝细胞肝癌(HCC)。目前MASH向HCC转变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待挖掘。研究团队通过构建多个

  • 暨医成果要报 | 梅青松教授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hemical Society ... 2025-07-28

    近日,暨南大学梅青松教授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张勇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影响因子39.0)上发表了题为“Bioengineered nanomaterials for dynamic diagnostics in vivo”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系统总结了纳米材料通过生物工程改性后,应用于疾病标志物的体内动态诊断领域(in vivo dynamic diagnostics)的最新进展。文章从能量源的选择、纳米材料的响应机制、动态诊断策略的设计以及信号分析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并探讨了这些技术在临床转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该综述创新性地提出了推动深部组织动态诊断发展的三大核心策略:图1. 深部组织动态诊断的核心策略多模态能量响应与高效转换:综述提出结合近红外光、X射线等穿透性强的能量源,开发适配的纳米材料(如稀土上转换材料、量子点),通过能量转换机制实现深部组织的高分辨率成像。例如,近红外激发的稀土纳米颗粒可穿透3厘米组织,配合AI信号分析,显著提升动态监测灵敏度。时空动态信号精准调控:论文提出“时空动态响应”纳米探针设

  • 暨医成果要报 | 我校新增免疫学进入ESI全球前5‰ 2025-07-24

    2025年7月10日ESI最新数据显示,我校新增免疫学进入ESI全球前5‰,其位列全球573,比上一期上升6位,排名系数为0.494( ESI 全球前4.94‰),这标志着我校免疫学领域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竞争力。至此,暨南医学进入ESI全球前5‰的学科增至3个,除免疫学外,还包括临床医学( ESI 全球前1.19‰)和神经科学与行为学(ESI 全球前4.78‰)。据统计,医学部各单位均推动我校免疫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主要贡献单位及占比为:第一临床医学院(28.9%)、第二临床医学院(25.2%)、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16.8%)和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14.4%),医学部其他各单位的合计贡献度为15.2%。2025年医学部各单位对免疫学进入ESI全球前5‰的贡献情况 注:各单位贡献度按照ESI规则计算,贡献度=各单位被引次数/总被引次数。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学指标,简称ESI) 是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开发的深度定量分析型研究工具。该工具将全部学科划分为22个领域,通过引文分析来评估科

  • 暨医成果要报I SCIE收录论文情况(2025年5月) 2025-07-16

    2025年5月,SCIE数据库共收录医学部各单位发表的论文总数为140篇(另有提前在线发布论文31篇,不计入本月发文情况),其中中科院1区27篇,2区41篇,3区48篇,4区24篇。第一或通讯作者的论文109篇,Article或Review98篇,影响因子≥10的论文5篇。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Article是第二临床医学院(深圳市人民医院)王惠芳为第一作者、李志杰为通讯作者在ADVANCED SCIENCE的论文《GRP78 Nanobody-Directed Immunotoxin Activates Innate Immunity Through STING Pathway to Synergize Tumor Immunotherapy》,2024年期刊影响因子为14.3,所属ESI学科为PHYSICS。期刊影响因子最高的Review是珠海临床医学院(珠海市人民医院)孙健、梁海海为通讯作者发表在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的论文《RNA splicing: Novel star in pulmonary diseases with a treatment

  • 祝贺!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张斌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 2022-11-30

    2022年11月15日,科睿唯安(Clarivate)发布了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我校医学部第一临床医学院张斌博士入选。据悉,全球共计6938名科学家入选,中国有1169人上榜,暨南大学4人,医学领域为张斌博士上榜。该榜单是根据2011年至2021年期间所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由科睿唯安科学信息研究所文献计量专家,基于Web of Science引文数据的科研绩效指标和趋势数据专门制定。入选该名单意味着在过去十年发表了多篇高被引论文,这些论文的被引频次在 Web of Science中位于同学科、同发表年份的前1%,彰显了其在同行中的重要学术影响力。张斌博士为张水兴教授团队骨干成员之一,该团队主要致力于肿瘤影像的多学科交叉及影像人工智能研究,提出了肿瘤异质性人工智能定量评价新方法;建立了基于生物医学信息融合分析的肿瘤精准诊疗研究新模式;研发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影像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160余篇,其中中科院1区top论文30余篇。该团队荣获2021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暨南大学为唯一完成单位),第三届广东省医学会医学科技奖二等奖。获批

  • 聚焦肿瘤免疫治疗及精准影像学疗效评估!罗良平教授团队近期连续... 2022-11-11

    近年来,免疫药物的临床逐步应用取得喜人成果,免疫激活疗法正在给癌症治疗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但由于部分肿瘤细胞的低免疫反应度、复杂的肿瘤基质环境以及肿瘤负向免疫抵抗,仍然给肿瘤的免疫治疗以及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带来极大的挑战,此外精准的影像学疗效评估对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科学问题,暨南大学罗良平教授团队充分发挥院校多学科交叉优势,围绕肿瘤免疫平衡动态调控以及影像评估方向潜心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2022年下半年连续三篇高水平研究论文。上述研究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资助,以及“广州市分子与功能影像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和“广东省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平台支持。1.《Materials Today Bio》发文:免疫佐剂性水凝胶放大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 罗良平教授团队与中科院李舟教授以及日立量胡宽研究员、张明荣教授合作,在Materials Today Bio(中科院1区期刊)上发表了题为“PEIGel: A biocompatible and injectable scaffold with innate immun

  • 关于2021年度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医学部拟申报清单的公示 2020-11-20

    医学部各有关单位、相关老师: 根据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通知,经老师自主申请,学院审核推荐,我部现已完成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的初评工作,拟推荐申报项目清单(见附件)现予以公示。公示期为2020年11月20日——11月22日。公示时间为3天。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医学部反映。反映情况时要签署真实姓名,要有具体事实;不签署真实姓名以及不提供具体事实材料的,不予受理。联系人:李老师联系方式:85220250附件:暨南大学2021年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项目公示清单.pdf 医学部 2020年8月24日

  • 转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中医药古籍文... 2020-11-20

    各有关单位、项目申请人: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政府购买服务公开招标有关工作的通知”,对本年度“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项目进行国内公开招标。具体通知及有关申请事项请见附件,请各有关单位按照有关文件要求,认真组织,严格按招标公告要求参与投标工作。附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关于组织开展2020年度“中医药古籍文献和特色技术传承”专项政府购买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docx医学部 2020年11月20日

  • 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动员会——医学部专场 2020-11-11

    主持人:医学部董军副主任时间:2020年11月13日14:40—18:00地点:校学术报告厅(旭日运动场南边)主讲人:题目一:科研与基金申请的心得体会刘兵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刘兵,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血液病医学部研究员,研究方向聚焦造血系统起源,代表性科学发现包括:首次在单细胞尺度实现小鼠和人类造血干细胞发生的全程深度解析;揭示人类巨噬细胞、T细胞早期发育的祖细胞特征和成熟路径;揭秘小鼠胚胎头部是造血干细胞发育的新位点;揭示造血干细胞发生的长链非编码RNA调控机制。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以通讯作者在Nature(2016、2020)、Cell Stem Cell、Immunity、Cell Research、Blood等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其中5篇被F1000推荐。培养的博士研究生荣获2016年度吴瑞奖(The Ray Wu Prize)。题目二:2021国自然申报——从申报者和评审专家的角度肖佳副研究员 主讲人简介:肖佳,暨南大学华侨医院临床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2009及2012年分别在香港大学理学院和医学院获得硕士

  • 暨医名师讲坛 2019-05-15

  • 暨医名师讲坛 2019-05-15

  • 暨南大学护理学院学术讲座之一、二 2019-05-15